文章出處:

  • 發表於106年6月「荊山水閱:國際學術研討會」
  • 收錄於106年9月第四期《夏荊山藝術論衡》

作者:

賴賢宗


任職機構、職稱:

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關鍵詞:

茶道、本體美學、李澤厚、茶禪一味、奉茶


本文就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美學及其實踐發展,加以討論。傳統的中華茶文化包含佛教的禪茶、道家的道茶、儒家的茶禮,以及在上個世紀的下半葉在台灣發展的茶藝,台灣二十世紀的茶藝以文人茶的觀點融會了禪茶、道茶、茶禮,主要是以美感的平台來呈現。現在走入二十一世紀,當代中華茶道的新創造,需要更加深入涵化儒釋道三家文化,並且探索與表現審美的本體,不停留在美感的感受、外在的儀式或表演,而且要能夠以審美所感通的本體來立命,實踐當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學。因此,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到的是本體美學。李澤厚建構的華夏美學是一種本體美學,他所著的美學著作《美的歷程》(1981)、《美學四講》(1989)、《華夏美學》(1989)乃是最具有本體傾向的中華美學二十世紀八0年代的研究成果。成中英如此定義本體美學: 「所謂的本體美學,就是回到美感直覺、美感體驗與美感判斷的內外在基礎上,去體驗、認識、發現與創造美的價值,並統一於具體的生命意識與生活實踐;認識到生命自體、心靈自體的根源動力和整體觀感的形成,是從本到體的一個創新過程。」。本文首先闡明茶道的本體美學四境說: 「情境:文人治茶」、「意境:茶禪一味」、「願境:生活茶道」、「道境:道法自然」,進行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其次,本文探討當代茶盪的發展策略。最後,筆者闡明奉茶的精神與目標,以奉茶會作為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詮釋之實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