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發表於103年12月「夏荊山繪畫藝術研究工作坊」
  • 收錄於105年9月第二期《夏荊山藝術論衡》

作者:

楊企霞


任職機構、職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講師


關鍵詞:

夏荊山、觀音菩薩、佛教繪畫


觀音菩薩「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乃「慈悲」、「智慧」與「和平」的精神象徵。觀音因應眾生的需求,以不同的形貌來教化、救護眾生,令其離苦得樂。體現觀音的般若德即智慧德性。救渡眾生擺脫無明煩惱,達到大自在的境界,展現「眾生念佛,佛念眾生」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無我精神。

夏荊山居士,於二十八歲(1950年)時拜南亭法師為師,皈依佛門,發願將此身心奉獻於佛陀;此後,潛心於佛法,廣行菩薩道,以畢生之功參悟佛法。夏荊山以信仰作為追求完滿的思想以及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以自省自悟運用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之難能可貴的精神,創辦了佛教藝術畫院—荊山畫院,提供百餘名生活困難而善根深厚的青年人到畫院學習繪畫,並出資重建北魏時期,山東地區的中心寺院—青州龍興寺,使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窖藏佛教造像群得以完好保存。

夏荊山於16歲(1939年)時,師從郭味蕖先生學習丹青,其後參訪名師,研學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繪畫技法,並遊走於世界各大博物館之間進行研習,致力於佛教繪畫藝術之創作,觀夏荊山觀音佛畫作品,清淨莊嚴且形神兼備,圓融地體現了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

本文茲以夏荊山之觀音佛畫為主題,探討其所創作觀音佛畫之形象特點和內在的精神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