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荆山〈寒拾图〉之特色与哲理探析

夏荆山〈寒拾图〉之特色与哲理探析

唐代诗僧寒山拾得曾被御封为和合二圣,其蓬头笑面之形象,自然飘逸之姿韵每每为历代画家所青睐。寒山拾得题材的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而后经宋元明清至近当代,一脉相延,是绘画艺术家们最注重表现的佛教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哲理深邃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其中,当代佛教绘画艺术家夏荆山居士,所创作的一组《寒拾图》既有继承,更具创新,在浓郁的和合文化意蕴中蕴含着直接而又深刻的哲理,直指当今世界之关注,发人深省。本文以探析夏荆山《寒拾图》之特色与哲理为主题,首先从画法、章法、题跋三个方面分析夏荆山《寒拾图》之艺术特色,继而从"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探讨其意蕴与所蕴含的哲理。

read more
试论明清版画中的僧佛形象与社会思想关联

试论明清版画中的僧佛形象与社会思想关联

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想中所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想里,对于佛教思想的借鉴与融入,一直是其思想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天理”ャラリー第 134回展・中国の绘入本―明・清时代の版本を中心に”所展,中日两国所藏存世版画为基础材料,尝试对于明清版画中的僧佛形象转变,与以“三教合一”为代表的社会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判明。

read more
北魏中后期至北齐邺城及周边地区造像佛衣样式及风格分析

北魏中后期至北齐邺城及周边地区造像佛衣样式及风格分析

本文将主要就北魏中后期至北齐时期的邺城及周边地区(现河北地区境内)造像佛衣样式进行分类整理及风格分析。关于造像中佛衣、僧服的形制问题近年来愈加受到中日学者的关注,云冈、龙门、麦积山、响堂山等为人所熟知的石窟造像及敦煌壁画中的佛衣样式均或多或少有过对应的研究发表。但作为东魏北齐的政治中心上都邺城,却并未有系统性的相应造像佛衣样式整理。在邺城遗址、北吴庄造像坑发掘之初,或造像整理公布的数量未能支持研究的进行,随着近年发表及展览的数量增多,即使部分造像的局部有所损毁,我们仍可以辨别梳理出许多北朝造像上的佛衣形制并发现一定的规律。将邺城、响堂山、曲阳、沧州、定州、冀州等地的北朝造像上各佛衣类型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比较,会发现从北魏中后期至北齐这几段政权更迭的时间里,北地佛衣样式取向、衣纹雕刻选择的一个大致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青齐地区也大致存在的问题,而这些变化与相似性背后可能的历史文化因素也是本文所要探寻的。

read more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

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情怀与平等观念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许多佛传故事画,是由历代画师根据佛经绘制而成的。这些故事画构图巧妙、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笔者结合佛典,对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指出:纵观释迦牟尼传奇的一生,从出生、出家、悟道、说法直至涅盘离世,始终浸透着佛教的慈悲情怀和平等观念。慈悲情怀是佛法的根本精神,而平等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二者贯穿于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