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1949年夏荊山來台之後,與當時台北故宮院長杭立武先生碰面,因此,有機會看到許多故宮收藏的經典國寶。其中,夏荊山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啟發,進而臨摹故宮所藏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夏荊山以長達八公尺的畫幅,完成了這件經典巨作。 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佛教人物。夏荊山畫中的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菩薩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隻手,每隻手掌中各有一隻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是觀世音菩薩的其中一個化現。 這幅畫中,在萬頃波濤之上,菩薩十分莊嚴地站在由四大天王背負的七寶蓮台之上。菩薩的左右兩側,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畫面最下方,在波濤之中,放置三個寶塔明燈,是夏荊山與原畫所作出的不同安排,像是為眾生指引明燈。此畫的構成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下方的海,海上有三座佛塔,往上有天王護持;第二部分則先有四大菩薩引導,接下來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第三部分則是上方的釋迦牟尼佛及諸佛菩薩。畫在廣大的天際展現,如同此畫面浮現在大自然遼闊的天空,就像《阿彌陀經》中形容阿彌陀佛的眼睛如同大海般遼闊清澈,這幅作品所要表現的就是宇宙的寬闊。 觀音為男相,雙唇上下都有鬍髭;五官清秀,亦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宋人原作中,背光內緊密交織的千手千眼,夏荊山也毫不馬虎的精確呈現。在千手千眼間藏有黃道十二宮象徵圖示,寓意觀世音菩薩超越廣大時空,守護眾生的無上願力。 整幅作品在主尊千手千眼觀音上,色彩富麗堂皇,背景中設色簡單的祥雲,以黃、綠、紅、藍、白,襯托出觀音菩薩令人望之崇敬與光明的氣度。夏荊山恭繪長達八公尺的畫幅,呈現出既能承繼傳統,又能開創新局的經典代表巨作。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潘襎館長曾說:就這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來說,夏先生如果沒有恢弘的宗教願力,不可能創造出這麼巨幅的傑作。推算這樣尺幅的作品,光是草稿大圖就要好幾個月,再加上上彩,恐怕一張作品要花上將近一年,除了願力和畫工外,這還是一項艱鉅的體力活。夏先生以宋畫為底本,並加入他獨到的演譯,綜合多種藝術流派:包含敦煌壁畫的宏偉壯觀,西藏造像的身體準確比例關係,文人的淡雅彩繪的表現手法,民間水墨花卉的多彩燦爛。這樣的藝術表現,在近代應該只有夏先生的作品裡同時具備。 夏荊山大師的佛畫集近代佛教藝術之大成。這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雖以宋代作品為底本,但夏大師融入傳統佛教教義根本精神來重新詮釋,並巧妙結合不同流派,包括出世與入世的整合,文人畫與宮廷畫的並用,更增加作品不凡的時代意義。可看出他對於唐宋乃至明代以來色彩表現上的傳統承繼。此外他在佛像造型的準確性,是一般近代佛教藝術家少有的,像是西藏《造像度量經》裡對佛像的介紹,太過於準確於細節上,反而容易流於呆板,但是在夏大師的作品裡能活用這些宗教義理,展現佛畫在出世入世間變化多端的形式。 夏大師自1988年體會到佛像微妙之境,發願餘生只畫殊勝的佛畫,畫這些畫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德,而是為了供養所有眾生。 觀音菩薩在信仰上被視為無我無私、具有無盡法力可以救濟人的形象,佛教對於所有眾生盡量滿足各種心靈層次的需求,盡量滿足最大極限,就如同這幅畫想要傳達的境界,夏大師以筆墨工夫充分展現觀音菩薩的造型及其慈悲願力。佛經裡喜善用雲集天人、阿修羅等等的龐大場面,何其壯觀,在這巨幅作品讓我們感受到那浩翰的存在。
EN|Thousand-armed and Thousand-eyed Avalokiteśvara

物件類型
繪畫

作者
夏荊山

媒材形式
設色絹本

尺寸(cm)
479x147cm

創作年代
2006-2008

典藏編號
BP-BU-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