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發表於107年6月「筆墨之間:夏荊山學術研討會」

作者:

余宥嫺


任職機構、職稱: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兼中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關鍵詞:

達摩、禪宗、形神論、莊禪一體、夏荊山


六世紀時一名外國僧侶「菩提達摩」渡海到南北朝時的中國宣揚佛教,他在中土傳法時的特殊經歷及其創發的「壁觀」修心禪法等,致使後人附會形塑出「達摩」諸多傳奇性故事與形象。宋初《景德傳燈錄》即收納了十世紀左右關於「達摩」的傳說事蹟、語錄,並登錄入藏,達摩被定位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後一祖,視為中國禪宗初祖,人稱「達摩祖師」。
即便達摩的圖像於盛唐時已出現,但在形象上未有突破,仍舊如羅漢或比丘樣貌。南宋後因禪畫興起,具創意性的達摩圖像便從傳統窠臼中跳脫出來,專屬達摩祖師的圖騰式符號於焉形成-胡貌梵相、雙目炯然、腮絡鬚、大耳環、額頭高廣、頭戴風帽等等,姿勢或坐或立,詮釋達摩一葦渡江、面壁禪坐、慧可斷臂、隻履西歸等傳奇故事。
佛畫家夏荊山居士於72至83歲間繪製了39幅達摩畫作,在質、量上不但相當可觀,在圖像表現方面尤有新意,極為難得。筆者竊以宗教哲學、繪畫美學及圖像學的角度切入,試以夏居士所繪之達摩畫作為例,作為「達摩祖師形神美」之研探對象。擬透過畫家深具佛學意涵的款識,以及達摩集智慧與自在於一身之祖師風範氣韻、極妙參神的「形神美」圖像分析,進而彰顯夏居士藉繪畫藝事與佛道相應,已臻逍遙自在、莊禪一體的精神境界,此為本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