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發表於106年6月「荊山水閱:國際學術研討會」」
  • 收錄於107年3月第五期《夏荊山藝術論衡》

作者:

蔡介騰 


任職機構、職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


關鍵詞:

禪學、禪意、書風、書法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書法的表現有其重要的角色,從經文文字的傳抄,或是佛教語錄的書寫傳遞等,都是經由書寫文字來呈現,書法自然成為傳遞佛教精神的一部份。從漢代以來的佛經翻譯開始,佛教的思想逐漸趨向與漢字文化做深度結合,所以經由漢文字的書寫而將佛教的精神傳遞,使得佛教廣佈於中土。
而其中佛教的禪宗思想對於文人的影響更為深入,主要是教義不拘束於宗教的形式儀軌,而著重在精神義理的認識,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著重於個人內心的真正體悟,所以雖然不立文字經典,但卻也將其內心體悟的訊息,以文字來書寫傳達。在中土禪師這類書寫的論述並不多見,但是在日本的禪師確有許多的作品表現,傳達著個人體悟的境界,然而化作筆端的線條,書寫的形式會跳脫傳統技法的框架,但卻能深切的體現出禪學裡自在的精神意涵。
文人書畫與禪學也有密切的關係,透過文人與禪師之間的交往情誼,禪宗的精神思想在文人的文化圈產生了影響,文人除了對於儒家及老莊思想的涵養之外,又多了禪宗思想的滋養。自唐代王維開始受禪學影響,尤其到了宋代文人聚會中談禪更是不可或缺的議題。因此許多文人受到禪學的影響,自然在書法上展現出禪學的意涵,在書法史當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意趣表現,如蘇軾、黃庭堅等人。在受參禪影響的文人書法,還有禪師的書法、日本禪林墨迹等,都可看到這般的影響。因此,本文以禪思精神融會於創作,做為書法創作表現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