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似相非相見如來:2020夏荊山國際學術研討會
  • 似相非相見如來:2020夏荊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賴國生


任職機構、職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摘要

1950年代後期的台灣,許多提倡抽象繪畫的畫會相繼成立,開啟了臺灣抽象繪畫的時代。他們在作品中融入東方的精神,而禪常常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台灣抽象繪畫的興起主要受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在全球形成的風潮所影響,而抽象表現主義延續了19世紀末以來受到亞洲與非洲等非西方藝術影響的現代主義,法國印象派畫家特別喜愛日本浮世繪,日本文化藝術在歐洲引發了日本風尚(Japonisme)的風潮。

20世紀初美國人持續探索日本文化藝術,日本的禪隨著前往美國弘法的僧人而逐漸在美國風行,美國博物館所收藏的亞洲藝術中,也包含許多具有禪風的東亞書法與水墨畫。以律動線條為主的書法藝術以及時常有大量留白的水墨畫帶給美國畫家新的靈感,抽象表現主義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興起,並且成為美國的代表性藝術,向全世界傳播。

儘管戰後台灣的執政者期望復興傳統中國畫,西方現代主義的繪畫仍悄悄在台灣萌芽,而當抽象表現主義在世界風行時,台灣也出現了一波抽象繪畫的潮流。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禪,跨洋傳到美國後又跟著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再次跨洋回到東亞的台灣。禪本來就是台灣人所熟悉的中華文化元素之一,台灣抽象繪畫中的禪因此包含了中國、日本、美國以及台灣自身對於禪的多重轉化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