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淺談夏荊山〈十八羅漢圖〉的表現方式與其對貫休「禪月樣」羅漢圖式的繼承與拓展
  • 《夏荊山藝術論衡》第九期

作者:

王超


任職機構、職稱:

華東師範大学美術學院碩士生


關鍵詞:

:羅漢、夏荊山、貫休、十八羅漢圖、繼承拓展


摘要

羅漢觀念源起於印度,巴利語Arhat音譯為「阿羅漢」,意為應受敬仰者。後秦時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中將其釋義為:名賊,「漢」名破的脫解煩惱者,亦可意譯為「殺賊、無學、無生」的尊者,羅漢是斬斷諸類妄見、迷情思慮等煩惱困頓的智者,具備「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與「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神通的最高果位者。羅漢觀念雖源起於印度,但印度並未建立起完整的羅漢信仰,未形成成熟的羅漢形象。唐末五代時期,中國本土的羅漢信仰興盛,以羅漢為題的繪畫作品多有出現,並且在五代、北宋時期形成了以貫休為代表的「禪月樣」和以李公麟為代表的「龍眠樣」兩種羅漢畫像風格,前者胡貌梵相,造像奇古,後者僧俗模樣,線條俊朗,兩者風格迥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夏荊山居士生於齊魯,畢生研習丹青,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先生尤擅畫佛像,曾創作羅漢題材類畫像百餘幅,本文擬通過梳理羅漢信仰的初步形成到中國「十八羅漢」信仰的建立,來探討貫休「禪月樣」羅漢畫像的風格與表達方式,並試分析夏荊山居士1995年創作的〈十八羅漢圖〉對貫休「禪月樣」羅漢圖式的神韻、佈景、筆墨方面的繼承與拓展,最後總結出夏荊山〈十八羅漢圖〉的表現方式與表達特色。

學者簡介

研究方向為佛教美術方向,曾發表論文《印度波羅時期9-12世紀那爛陀大寺院佛傳故事造像碑源流研究》,參與上海2018佛教美術源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