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般若.丹青:2019夏荊山學術研討會
  • 《夏荊山藝術論衡》第九期

作者:

范俊銘


任職機構、職稱: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詞:

聖與俗、象徵建構、夏荊山居士、竹林七賢圖


摘要

本文、前言:神聖與世俗,如同兩極對立的關係;但亦有另一層面的解釋,從世俗面跨越到神聖面,二者之間有象徵作為橋梁,連結這二層面的相接;神聖藉由世俗物體(或物件、實體等)作為象徵,可以展現出神聖的向度。神聖與世俗的論點不僅適用於宗教層面,也可應用在常人的周遭生活;藉由世俗物體,透過象徵的功能性,轉換為神聖的空間或時間,如自然景物、藝術圖像、文字書畫、圖騰標誌等,亦可發揮其象徵建構的功能。

其次、核心理論——聖與俗的象徵建構:探討神聖與世俗的理論概說、象徵建構的功能等,神聖與世俗的對立共存、或對立並存,在現世生活中,大體是通過「象徵」達到,伊利雅德稱之為「神話模型」(the mythical pattern);神聖與世俗的對立,不單是屬天與屬地的兩極對立範疇,以光明與黑暗、仁慈與戰慄、白晝與黑夜、創造與滅亡等亦可作為矛盾的說明,神聖與世俗不僅僅是建構於宗教與非宗教的概念,也是存在於常人的日常生活中。

象徵作為神聖與世俗的連接,在諸多神話故事中,多以懸崖、峭壁、冰山夾縫、神祕山口等,幾乎是不存在、詭譎的通道,作為從世俗到神聖、地域到天堂的象徵體系;在宗教的層面而言,象徵指出常人參與的真實處境,藉以活在神聖、奧秘的範圍,說出常人與宇宙的對應位置。

第三、以夏荊山居士的〈竹林七賢圖〉為分析:神聖與世俗的對比,藉由象徵作為聯絡,使世俗事物可以因此轉換為神聖時間、或神聖空間;藝術圖像可以作為象徵的功能性表示,一面視為創作者的藝術作品,另一面則表現出創作者的內心境界。藉由觀賞、注視創作者的創作,可以進入其另一層面的更深意涵,如同世俗轉換至神聖的象徵。

第四、結論:按伊利亞德的觀點而言,神聖與世俗是常人生活的一體兩面;神聖的體驗有超越常人日常經驗之向度,神聖的特質是透過世俗事物的顯現,在日常生活中,向常人揭示何謂「神聖」。常人藉由神聖空間、神聖時間的臨在,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存在的秩序和超越;體驗神聖的同在,在秩序之中超越物質的世俗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