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荊山居士於 1950 年,拜南亭法師為師,皈依佛門,發願將此身心奉獻於佛陀,潛心於佛法,廣行菩薩道。觀看夏居士的畫作,佛像繪畫占很大的比重,應與夏居士在 1988 年,體會到佛像微妙之境,發願餘生只畫殊勝的佛像畫有很大的關聯。在夏居士眾多的佛像畫中,觀音佛畫最多,幾達三十多件,工筆、水墨、白描畫法兼有,觀音的造像也呈現諸多樣貌,有:一葉、水月、紅竹、蓮花、白衣、禪定、童子拜觀音等。其中題名為〈白衣觀音〉,或以白衣觀音與吉祥圖案的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觀音〉與南宋牧谿〈白衣觀音〉的造像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衣觀音〉在禪宗繪畫上,是一幅重要的畫像,常以水墨技法表現,歷來繪白衣觀音佛像所在多有,至南宋牧谿始有開創,吳大素評此畫:「意思簡當,不費妝綴。」若說牧谿〈白衣觀音〉展現的是一種率真、簡逸豪放、自然清靜,擺脫形似束縛的美感,那麼夏居士沿用著牧谿白衣觀音的造形,更加展現觀音的慈悲、智慧,以及精緻凝寂的美感。
本文擬從傳移摹寫、骨法用筆和傳神寫意三方面,探討夏居士〈白衣觀音〉對牧谿白衣觀音造像的承繼與開拓,並藉由白衣觀音的畫作,體察夏居士如何展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