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荊山居士鍾馗系列畫作藝術初探

邱嘉瑩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生


夏荊山居士十六歲時,拜畫家郭味蕖習丹青,後遍尋各地名師以拓展繪畫成就,習得多種繪畫技法,諸如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在此過程中始接觸佛教並深受吸引。夏居士之書畫皆饒富中國藝文底蘊,於國際間提升中國畫藝之地位,長期致力於佛學藝術,書畫傳遞出的悲智感動著許多人。夏居士的繪畫作品有山水人物、菩薩、羅漢達摩、鍾馗及觀音等系列,本文以夏居士鍾馗系列畫作為範圍,深入析論其藝術內涵與特色;嘗試探求夏居士在鍾馗系列繪畫作品之創作意涵及藝術特色?此系列傳遞出何種美學價值與淑世精神?本文以「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之繪畫藝術作品為範疇,聚焦於...

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以張大千居士與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1961年)為分析

范俊銘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視覺圖像可以勾勒出畫者心理的潛在認知,書畫藝術可視為其潛在認知之投射表像,可探究出個人的心理經驗,對於其心理途徑和經驗解說,有不同的差異解說。 本文以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為比較分析,首先、冰山隱喻理論概說:以冰山理論作為潛在意識的隱喻,逐層介紹七面層次,常人中的最深層—潛在認知,可視為常人外顯行為的動機與根源。 其次、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分析:畫者之心理的潛在認知,影響其繪製出圖像文字,尋覓出內心抒發的管道;本研究以書畫藝術為分析脈絡,可理解出自我的象徵符號,提出從書畫藝術作為潛在心理認知傳達之立論。...

行雲自在──夏荊山〈白衣觀音〉對南宋牧谿畫作的承繼與開拓

吳蕙君


世新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生、兼任講師


夏荊山居士於 1950 年,拜南亭法師為師,皈依佛門,發願將此身心奉獻於佛陀,潛心於佛法,廣行菩薩道。觀看夏居士的畫作,佛像繪畫占很大的比重,應與夏居士在 1988 年,體會到佛像微妙之境,發願餘生只畫殊勝的佛像畫有很大的關聯。在夏居士眾多的佛像畫中,觀音佛畫最多,幾達三十多件,工筆、水墨、白描畫法兼有,觀音的造像也呈現諸多樣貌,有:一葉、水月、紅竹、蓮花、白衣、禪定、童子拜觀音等。其中題名為〈白衣觀音〉,或以白衣觀音與吉祥圖案的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觀音〉與南宋牧谿〈白衣觀音〉的造像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夏荊山《莊嚴寶像》題畫文辭探析——兼論臺灣古典詩中的題畫之作

顧敏耀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夏荊山為我國當代傳統書畫大師,尤其擅長佛教題材繪畫,其工筆重彩之精緻,勾勒線描之細膩,栩栩如生,風韻獨特,足以令人披覽不倦,心往神馳。目前探討其畫作之相關論文已有多篇,諸如楊企霞〈夏荊山觀音佛畫之研究〉、陳炳宏〈夏荊山佛教繪畫之「羅漢像」風格淺評〉、莊麗華〈發現夏荊山佛畫境界在視覺藝術的創新與明心〉等,皆能深入闡發其畫作所蘊藏的深刻意涵。此外,其實夏荊山在諸多畫作之上往往亦有相關題辭,其內容也有值得深入考究之處,有的是單純題上畫作題名,有的則是題上佛經或是前賢所編集之詩文。還有的是畫家自己所撰之文辭,例如有一幅〈鍾魁觀濤圖〉,除了寫上...

傳統水墨人物畫創作特徵之傳衍— 以夏荊山佛教繪畫為例

陳炳宏


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副教授


「平面繪畫」的創作特徵,除了繪畫載體的客觀限制外,其特有在平面的二度空間上創造立體三度空間的繪畫形式,在中西繪畫史上都曾是主導千年藝術主流的創作形式;而在過去中國藝術形式的發展中,人物畫的「形式美學」、「表現內容」,「創作技巧」自成一格,亦能結合山水繪畫圖像元素,在中國的繪畫創作中一脈相承。相較於西洋繪畫的形式特徵,「人物畫」除了線條勾勒的造形美學以及「書寫性」筆墨的揮灑外,在創作題材上也因時代特徵與精神需求,於歷代繪畫藝術中形成許多以宗教題材為表現之繪畫作品。此種風向之傳衍,至今未因時代更替而消退。本研究主要藉由傳統人物畫創作美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