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詩意‧禪畫寒拾——論夏荊山〈寒山拾得圖〉之筆墨表現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楊偵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書畫藝術史論組博士 夏荊山畢生精研佛像繪畫與禪思書藝,師古和合得藝境高妙,書畫頗富禪理與教化之功,夏居士繪有幾幅「寒山拾得圖」採用減筆描繪技巧,展現禪畫意境妙趣,相傳寒山、拾得為唐代詩僧,也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之化身,亦稱「和合二聖」,人物形象之煉整有不同的宗教特質,畫中詩僧寒山與拾得形象受到宋元時期佛教禪宗盛行之影響,筆簡意足的道釋人物尊者像飽含禪意,題材與風格別具禪機畫趣。本文取材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夏荊山中國佛像畫集》及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荊山e廊」典藏的寒山拾得圖為研究材料,就圖像之筆墨特質、意蘊與章法論,夏荊山用筆墨韻多層次、題跋...
達摩祖師形神之美研探——以夏荊山居士之畫作為例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余宥嫺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兼中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六世紀時一名外國僧侶「菩提達摩」渡海到南北朝時的中國宣揚佛教,他在中土傳法時的特殊經歷及其創發的「壁觀」修心禪法等,致使後人附會形塑出「達摩」諸多傳奇性故事與形象。宋初《景德傳燈錄》即收納了十世紀左右關於「達摩」的傳說事蹟、語錄,並登錄入藏,達摩被定位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後一祖,視為中國禪宗初祖,人稱「達摩祖師」。...
行雲自在──夏荊山〈白衣觀音〉對南宋牧谿畫作的承繼與開拓 2017-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吳蕙君 世新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生、兼任講師 夏荊山居士於 1950 年,拜南亭法師為師,皈依佛門,發願將此身心奉獻於佛陀,潛心於佛法,廣行菩薩道。觀看夏居士的畫作,佛像繪畫占很大的比重,應與夏居士在 1988 年,體會到佛像微妙之境,發願餘生只畫殊勝的佛像畫有很大的關聯。在夏居士眾多的佛像畫中,觀音佛畫最多,幾達三十多件,工筆、水墨、白描畫法兼有,觀音的造像也呈現諸多樣貌,有:一葉、水月、紅竹、蓮花、白衣、禪定、童子拜觀音等。其中題名為〈白衣觀音〉,或以白衣觀音與吉祥圖案的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觀音〉與南宋牧谿〈白衣觀音〉的造像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夏荊山《莊嚴寶像》題畫文辭探析——兼論臺灣古典詩中的題畫之作 2017-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顧敏耀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夏荊山為我國當代傳統書畫大師,尤其擅長佛教題材繪畫,其工筆重彩之精緻,勾勒線描之細膩,栩栩如生,風韻獨特,足以令人披覽不倦,心往神馳。目前探討其畫作之相關論文已有多篇,諸如楊企霞〈夏荊山觀音佛畫之研究〉、陳炳宏〈夏荊山佛教繪畫之「羅漢像」風格淺評〉、莊麗華〈發現夏荊山佛畫境界在視覺藝術的創新與明心〉等,皆能深入闡發其畫作所蘊藏的深刻意涵。此外,其實夏荊山在諸多畫作之上往往亦有相關題辭,其內容也有值得深入考究之處,有的是單純題上畫作題名,有的則是題上佛經或是前賢所編集之詩文。還有的是畫家自己所撰之文辭,例如有一幅〈鍾魁觀濤圖〉,除了寫上...
宗教藝術展示傳播過程中的視覺轉譯 ——以夏荊山文化基金會佛畫展為例 2017-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蔡靜野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博士生 宗教藝術,自早期的南亞地域文化基底,至今發展出豐富多元的當代生動面貌,其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代變遷和多重地域文化的交融,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質的宗教藝術體系,並以其重要的比重,豐富著藝術社會的內涵。...
傳統水墨人物畫創作特徵之傳衍— 以夏荊山佛教繪畫為例 2017-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陳炳宏 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副教授 「平面繪畫」的創作特徵,除了繪畫載體的客觀限制外,其特有在平面的二度空間上創造立體三度空間的繪畫形式,在中西繪畫史上都曾是主導千年藝術主流的創作形式;而在過去中國藝術形式的發展中,人物畫的「形式美學」、「表現內容」,「創作技巧」自成一格,亦能結合山水繪畫圖像元素,在中國的繪畫創作中一脈相承。相較於西洋繪畫的形式特徵,「人物畫」除了線條勾勒的造形美學以及「書寫性」筆墨的揮灑外,在創作題材上也因時代特徵與精神需求,於歷代繪畫藝術中形成許多以宗教題材為表現之繪畫作品。此種風向之傳衍,至今未因時代更替而消退。本研究主要藉由傳統人物畫創作美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