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寺大住聖窟那羅延與迦毗羅神王組合圖像的源流
唐五代時期的那羅延與迦毗羅神王組合圖像,其直接的源頭是隋代大住聖窟窟門兩側的神王像,圖像的特徵是神王分別站立于牛形與羊或鹿形動物之上。在圖像演變的過程中,中土文化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
北魏關中地區佛教造像風格的多元化
與別的地區北魏佛教藝術不同,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佛教造像風格傾向於多元化,既有在平城與洛陽影響下形成的北魏中央模式風格,也有關中一帶的多種地方風格。北朝陝西的地方造像風格主要表現為一種以密集衣紋為特徵的造像(佛、道造像均有),流行時間約為六世紀上半葉,即北魏晚期至西魏…
印度佛教偶像起源再探
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於 1 世紀早、中期,其代表是卡特拉坐佛造像碑和斯瓦特布特卡拉一號寺院佛像。秣菟羅「四天王奉缽」、帝釋天訪問、「王與佛陀」,布特卡拉「太子決意出家」和「梵天勸請」等佛傳故事圖中出現了可能最早的佛像。構圖來源於西元前 2-1世紀的巴爾胡特和桑奇雕刻的影響。造像手勢和銘文特徵顯示,釋迦菩薩和佛陀形象的出現借鑒了中印度地區傳統悠久人格神——藥叉神等人格神。
似豪似狂是貫休—析論貫休「法華」入世精神下之詩歌及人格表現
歷來對晚唐詩僧貫休禪師在社會寫實詩及邊塞詩的書寫上,往往評其入世精神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所致,然而,昔人對於貫休詩之研究實忽略《法華經》對其生命及文學影響…
釋聖嚴藝術觀點之探究
本文主旨在探究釋聖嚴(1930-2009)對於藝術領域的觀點與概念。聖嚴認同佛教 與藝術的關係多元繁複,對佛教而言甚為關鍵。但聖嚴對藝術的洞見散論於各項著作裡,缺乏系統性釐清…
江曉航居士觀音佛像畫的傳承探索
佛像畫之發展過程中,工筆白描與青綠設色分別在宋代發展至高峰,而清 末民初以後,隨著西風東漸,在強調寫生與光影的潮流下,傳統佛像畫逐漸失去一種因為信仰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