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學、圖像中佛陀「降魔」故事之取向析論

張家豪


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佛陀證道時降伏魔眾之事,自來即為佛傳文學與圖像的重要素材,在敦煌石窟存有北魏至五代不同時期的降魔壁畫,敦煌文獻中亦存有以佛陀降魔故事為題材之文學作品〈破魔變〉。本文將同流行於敦煌地區之降魔壁畫與文學相較,可見其皆雜揉諸經,呈現民族特色,然取向上有所不同。...

佛教經典智慧與廿一世紀的人類文明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核心的展開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書院院長


摘要 本文旨在結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講授闡明佛教的基本義理,指出佛教經典智慧對廿一世紀人類文明,追求和平的可能貢獻。首先,透過儒道佛三教的對比,以彰顯佛教之基本義理。佛教重在澄念,强調通過「淨而無染」的修養功夫,以達于「我法二空」的自在之境。又以Paul...

謝赫「六法」淵源與南朝梁宮廷佛教思想研究:從〈大般涅槃經〉談起

汪珂欣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


摘要 南朝齊梁時期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畫有六法」。目前學界對於「六法」淵源研究,存在印度《欲經》「繪畫六支」的影響、本土產生、《大般涅槃經》的創造性轉換三種爭議。本文通過分析《古畫品錄》中所含有的本末思想,以及宮廷畫家謝赫身邊梁武帝、釋寶亮等人對於南本《大般涅槃經》的理解,認為謝赫「六法」的構建,不僅是經義本身創造性轉換,而更多的是謝赫受到了梁武帝、釋寶亮等人對於涅槃佛性理解的影響。 學者簡介...

「靈山盛會」與「二佛並坐」:再談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圖像結構與主題

白文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


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 249窟天地間的動靜分明,實際是《法華經·序品》的釋迦神力「六瑞」製造的既莊嚴又幻化的神奇空間,以表現永恆的釋迦和靈山聖會的真實。天井圖像結構分別對應欲界、色界,以及六道諸神的彙集,加上「二佛並坐」,實際是對釋迦的《法華經》這「一大事因緣」出世的回應與期待:即永恆、萬能的釋迦可以維護世界秩序的期盼。 學者簡介 1964年 2 月出生,西安人。現為西安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 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1986-1998年在甘肅省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96 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