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2019年第一屆荊山論壇‧佛教圖像文化學研討會
  • 2019年第一屆荊山論壇‧佛教圖像文化學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范麗娜


任職機構、職稱: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系任講師


摘要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重建於遼代統合二年(984),在其後直至明代中期大約五百多年間,十六羅漢壁畫可能經歷了先後超過兩次的整體性重繪。與學界以往認識不同,本文認為從羅漢像造型來看,壁畫初稿有可能創作於遼金時期。作者從弟子像中吸收靈感,描繪側身行走樣式的羅漢大像,表現佛陀子弟教化眾生的功能。同時繪製二明王、降龍伏虎圖像以為守護。再繪大致在元明之際,即目前學界一致認定的初繪層。繪製者很可能是對原有羅漢大像造型略做改動,又在羅漢下方增添小型人物畫面,使諸尊者的世間教化功能得以具體化和世俗化。再增添以海水連綴的長卷式背景,以及釋迦衣法圖像元素,體現羅漢傳承釋迦佛法源遠流長。三繪在明代中期,基本重描「再繪」之內容,明末又行局部塗改,增添羅漢燃燈等情節,強化傳法思想。圖像整體表現十六羅漢教化眾生、傳承佛法兩大主旨,其圖像意涵和造型特徵在宋以來羅漢像中殊為少見。

作者簡介

2006-2014年攻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從藝術史論系李靜傑教授學習佛教美術與物質文化,先後取得藝術學碩士、博士學位。2011年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和宗教系,師從哥大於君方教授,並跟隨紐約大學沈雪曼教授、羅格斯大學 Angela F. Howard 教授學習中國藝術史,參與哈佛大學東亞繪畫相關學術項目。2014年入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系任講師至今,講授藝術史和書法理論。十餘年來致力於佛教物質文化研究,尤其在漢傳佛教寺院羅漢像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代表性成果貫穿宋元明清時期的造像和壁畫實例,將整合成頗為可觀的羅漢圖像發展史體系。近五年來,亦同時關注古代書法理論和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