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與傳承:夏荊山其人其事與佛畫藝術析論

侯皓之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媒體學士學位副教授


中國書法繪畫是獨特的藝術表現,依工具、材質、表現形式、文化思維與審美觀點而產生極具特色的藝術形態,因此探討中國書畫不僅要從外在的線條、造形、色彩、構圖等切入,更要從文化思想與主題意識進探究,再加以每位創作者的人格特質與生命體驗更豐富了其創作的內涵與知識。...

交匯的新起點:文化x創意——以夏荊山書畫藝術為例

陳昱宏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文化創意或文化創意產業自2002年起,逐漸受到公部門的重視,世界各國的國家政策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於推動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的相關規劃,也都投入大量資源,以期能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增加與文化創意相關之產值、創造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提高民眾的文化質感、深厚文化內涵等目標。臺灣在文化、創意及相關產業上的發展重點,藉由公部門對相關活動、計畫、產業的補助與投資趨勢,以及行政院的「文化創意發展法草案」可以窺見一二。在文化、藝術的補助或產業的投資上,近年發展的趨勢略為倚重後者,因此容易產生推動文化創意的目的與根本意義,以及相關活動規劃與相關產業發展的...

佛畫藝術跨界創新可行性探討——以夏荊山居士為例

楊岳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媒體學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


中國佛像畫在人物畫中極具地位。佛畫藝術起源自東漢明帝時期,晚唐興起崇尚華麗的風格,後世相沿成習,北宋以後佛畫逐漸成為審美觀賞繪畫的一部份。佛畫藝術分為「圖」和「像」兩大類,其面容神態、手勢儀態、衣著配飾的紋理、手持法器、章法結構、風格、線條及用色等,都是依照佛經典故中的理想形象來描繪,需注意相好、手印還有度量。是以對芸芸眾生而言,佛畫藝術似乎是博大精深且不容易理解的。...

紀錄片、網路科技、社群媒體和新媒體:探索夏荊山先生作品展出的新視界

周維強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由於高階數位攝影器材逐漸普及,紀錄片作品儼然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從場景重現、2D動畫和3D動畫等技法交替運用,並嘗試跨國拍攝,挑戰製作超高解析度影片,逐漸摸索出用紀錄片說故事,以提供博物館閱聽眾深度知識導覽的新途徑。資通訊科技的高度發展,則促使故宮開發行動應用軟體APP,並在傳統的網頁中運用新科技,整合互動式年表與GIS歷史地圖,並構建網頁版情境式學習,使得行動科技和教育推廣有機地結合。此外,網路社群媒體的營造與網路社群的經營,為展覽營造新的觀眾群體,成為博物館內文物知識的橋樑,也與文物展覽是否成功密...

夏荊山羅漢圖管窺

沈政乾


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篇論文主要透過夏荊山繪製之《夏荊山中國佛像畫集》與《佛像的欣賞》之閱覽及賞析,就兩套作品其中之羅漢圖部分進行探討,依據其作品,針對羅漢之意義、題材內容、筆墨色技法、造形、構圖與特色等,加以分析歸納,以期能對夏氏羅漢圖之創作具進一步之了解,做為筆者往後創作及教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