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2019年第一届荆山论坛‧佛教图像文化学研讨会
  • 2019年第一届荆山论坛·佛教图像文化学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范丽娜


任職機構、職稱: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任讲师


摘要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代统合二年(984),在其后直至明代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十六罗汉壁画可能经历了先后超过两次的整体性重绘。与学界以往认识不同,本文认为从罗汉像造型来看,壁画初稿有可能创作于辽金时期。作者从弟子像中吸收灵感,描绘侧身行走样式的罗汉大像,表现佛陀子弟教化众生的功能。同时绘制二明王、降龙伏虎图像以为守护。再绘大致在元明之际,即目前学界一致认定的初绘层。绘制者很可能是对原有罗汉大像造型略做改动,又在罗汉下方增添小型人物画面,使诸尊者的世间教化功能得以具体化和世俗化。再增添以海水连缀的长卷式背景,以及释迦衣法图像元素,体现罗汉传承释迦佛法源远流长。三绘在明代中期,基本重描"再绘"之内容,明末又行局部涂改,增添罗汉燃灯等情节,强化传法思想。图像整体表现十六罗汉教化众生、传承佛法两大主旨,其图像意涵和造型特征在宋以来罗汉像中殊为少见。

作者简介

2006-2014年攻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艺术史论系李静杰教授学习佛教美术与物质文化,先后取得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2011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和宗教系,师从哥大于君方教授,并跟随纽约大学沈雪曼教授、罗格斯大学 Angela F. Howard 教授学习中国艺术史,参与哈佛大学东亚绘画相关学术项目。2014年入职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任讲师至今,讲授艺术史和书法理论。十余年来致力于佛教物质文化研究,尤其在汉传佛教寺院罗汉像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代表性成果贯穿宋元明清时期的造像和壁画实例,将整合成颇为可观的罗汉图像发展史体系。近五年来,亦同时关注古代书法理论和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