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般若.丹青:2019夏荆山学术研讨会
  • 般若.丹青:2019夏荆山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吴蕙君


任職機構、職稱:

世新大学中文系兼任 讲师


關鍵詞:

观音佛画、意境、虚实相生、散点透视、运笔用墨


摘要

「意境」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文学创作与批评里,如:僧皎然有「取境」、「缘境」之理论、唐末司空图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见解;直至五代,山水画迅速发展,「意境」这个词汇才被运用在绘画中,当时有「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说法。所谓的「意境」即是抒情作品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且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夏荆山居士十六开始习画,是融绘画、书法、佛法、佛像画一身的艺术家,其众多的观音佛像画,脱离宗教画的藩篱,以水墨为主带着浓厚的文人画色彩,令人瞩目的是其背景所呈现的意境之美就如同意境幽绝的山水画一般,带我们进入「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含蓄隽永、静寂空灵之境,难道不是以夏居士这样的画家之心,感悟着宇宙万物的圆融与合一,而体现在画布上?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呈现。

本文拟以「意境与画境」为题,探讨夏居士观音佛像画之意境如何营造,并从「虚实相生」、「运笔用墨」和「散点透视」三点讨论画作呈现的意境之美,最后则试着探析意境背后所呈现的蕴意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