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图像的视觉表达: 探索夏荊山〈钟馗图〉的量子讯息

杨侦琴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书画艺术史论组博士生


本研究以夏荊山的钟馗图及历代传统钟馗图绘名作,进行钟馗图的历史脉络及图像造型与艺术思想分析,针对近年逐渐崛起之新艺术史论题,奠基传统图像学之基础,反思宗教图像是否有「超图像」之外的讯息,笔者尝试透过量子物理哲学思想的「量子讯息场论」之观点,进行钟馗图之审美,提供艺术史学界在宗教图像审美层次有不同面向的视域拓展,将图像中的隐喻及图像视觉美感以「量子讯息场」为审美路径,提供图像史学有一新思维之参酌。...

行云自在──夏荊山〈白衣观音〉对南宋牧溪画作的承继与开拓

吴蕙君


世新大学中文系研究所博士生、兼任讲师


夏荊山居士于 1950 年,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观看夏居士的画作,佛像绘画占很大的比重,应与夏居士在 1988 年,体会到佛像微妙之境,发愿余生只画殊胜的佛像画有很大的关联。在夏居士 众多的佛像画中,观音佛画最多,几达三十多件,工笔、水墨、白描画法兼有,观音的造像也呈现诸多样貌,有:一叶、水月、红竹、莲花、白衣、禅定、童子拜观音等。其中题名为〈白衣观音〉,或以白衣观音与吉祥图案的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观音〉与南宋牧溪〈白衣观音〉的造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荊山《庄严宝像》题画文辞探析——兼论台湾古典诗中的题画之作

顾敏耀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夏荊山为我国当代传统书画大师,尤其擅长佛教题材绘画,其工笔重彩之精致,勾勒线描之细腻,栩栩如生,风韵独特,足以令人披览不倦,心往神驰。目前探讨其画作之相关论文已有多篇,诸如杨企霞〈夏荊山观音佛画之研究〉、陈炳宏〈夏荊山佛教绘画之「罗汉像」风格浅评〉、庄丽华〈发现夏荊山佛画境界在视觉艺术的创新与明心〉等,皆能深入阐发其画作所蕴藏的深刻意涵。此外,其实夏荊山在诸多画作之上往往亦有相关题辞,其内容也有值得深入考究之处,有的是单纯题上画作题名,有的则是题上佛经或是前贤所编集之诗文。还有的是画家自己所撰之文辞,例如有一幅〈钟魁观涛图〉,除了写上...

《原型图像的召唤–生命蜕变之后的艺术创作救赎历程–以夏荊山佛像艺术价值为例》

聂雅婷


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助理教授


夏荊山居士的佛教艺术及生活印证表明着修行者的书画美学,夏荊山所画的 不是只是表象的画,而是画出生命体验的意象,这意象代表着他的一生修行。整体而言,夏荊山居士佛像艺术,是体现出一个真实修佛者的身体现象学,这种以 身体为道场,做为心体的观看,说明着夏荊山居士的佛像艺术是经过相当程度的 冥想,重构佛陀的意象。夏荊山先生无疑地乃是在观佛与画佛时,将自己修行当 中受到佛教原教原型的召唤转换成具体昼画符号图案以描绘其与佛的一场美丽 的会遇,这是一场人与神圣者的会遇。夏荊山居山旳书画艺术目的乃在于宗教意...

不「知」不「觉」,浅析中国佛像画展示的传播观念——以夏荊山中国佛像画为例

蔡静野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博士生


中国佛像画,既是宗教艺术,也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和中国绘画艺术既能够完美共存于一个艺术表现形式中历久不衰,引无数的贤能画略之才倾情于这项的事业,定有其亘古不变精神魅力。展览中国佛像画,陈列(display)容易,展示(exhibit)不容易;观看容易,知觉不容易,传播的观念决定传播的效能。策展,就是要把中国佛像画长久的渊源脉络与画家毕生执着的创作历程和心血杰作,这些无法剥离的线索巧妙的梳理在一个展览空间,创造不知不觉的轻松知觉情境氛围,把这些看似复杂的、悠长的、形而上的哲理意涵,以深入浅出的理念翻译成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展示语言,无论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