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荊山羅漢畫的文士風格論
夏荊山羅漢畫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士題材繪畫的精髓,畫作流露出強烈的文士風格。本文從夏荊山羅漢畫中的人物身體姿態、畫面所含典故及畫中物象的選擇等幾個角度論證了其羅漢畫與文士畫的關係,並探討了這些文士風格的羅漢畫背後隱含的畫家之意——即溝通儒、釋精神,啟發文士探尋佛法的更高境界。
夏荊山〈寒拾圖〉之特色與哲理探析
當代佛教繪畫藝術家夏荊山居士,所創作的一組〈寒拾圖〉既有繼承,更具創新,在濃郁的和合文化意蘊中蘊含著直接而又深刻的哲理,直指當今世界之關注,發人深省。本文以探析夏荊山〈寒拾圖〉之特色與哲理為主題,首先從畫法、章法、題跋三個方面分析夏荊山〈寒拾圖〉之藝術特色,繼而從「和合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出發探討其意蘊與所蘊含的哲理。
夏荊山〈寒山拾得〉繪畫的價值略探
夏荊山居士以精工細麗的佛像繪畫為世人所推崇,這也是夏老最主要的風格類型。本文不選他這一類作品而選他外放簡率一類的〈寒山拾得〉繪畫作為討論對象,試圖從另外一面來揭示夏老佛像繪畫藝術的價值意義。….夏老繪製該題材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藝術形式上的豐富多元,更在於超越形式之外直指絕對待分別、參真性如如的佛學真諦義。
試論明清版畫中的僧佛形象與社會思想關聯
在明末清初社會思想中所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想裡,對於佛教思想的借鑒與融入,一直是其思想特性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天理」ャラリー第 134回展・中國の繪入本―明・清時代の版本を中心に”所展,中日兩國所藏存世版畫為基礎材料,嘗試對於明清版畫中的僧佛形象轉變,與以「三教合一」為代表的社會思想之間的關聯性做出判明。
宗教的視覺化呈現——以「目連救母」為例
本文以「目連救母」母題為例,關注中國古代佛教視覺文化和傳統戲劇的儀式性實踐。透過多種媒介(文本、石窟壁畫、儀式、戲劇等)的表層現象,探索其發展演變及視覺化呈現過程中的邏輯序列,即從記錄儀式的敘事空間走向戲劇的想像空間。
北魏中後期至北齊鄴城及周邊地區造像佛衣樣式及風格分析
本文將主要就北魏中後期至北齊時期的鄴城及周邊地區(現河北地區境內)造像佛衣樣式進行分類整理及風格分析。關於造像中佛衣、僧服的形制問題近年來愈加受到中日學者的關注,雲岡、龍門、麥積山、響堂山等為人所熟知的石窟造像及敦煌壁畫中的佛衣樣式均或多或少有過對應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