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发表于103年12月「夏荊山绘画艺术研究工作坊」
  • 收录于105年9月第二期《夏荊山艺术论衡》

作者:

杨企霞


任職機構、職稱: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讲师


關鍵詞:

夏荊山、观音菩萨、佛教绘画


观音菩萨「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乃「慈悲」、「智慧」与「和平」的精神象征。观音因应众生的需求,以不同的形貌来教化、救护众生,令其离苦得乐。体现观音的般若德即智慧德性。救渡众生摆脱无明烦恼,达到大自在的境界,展现「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我精神。

夏荊山居士,于二十八岁(1950年)时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此后,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以毕生之功参悟佛法。夏荊山以信仰作为追求完满的思想以及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以自省自悟运用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之难能可贵的精神,创办了佛教艺术画院—荊山画院,提供百余名生活困难而善根深厚的青年人到画院学习绘画,并出资重建北魏时期,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青州龙兴寺,使深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窖藏佛教造像群得以完好保存。

夏荊山于16岁(1939年)时,师从郭味蕖先生学习丹青,其后参访名师,研学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绘画技法,并游走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之间进行研习,致力于佛教绘画艺术之创作,观夏荊山观音佛画作品,清净庄严且形神兼备,圆融地体现了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

本文兹以夏荊山之观音佛画为主题,探讨其所创作观音佛画之形象特点和内在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