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书法——禅思精神融会书法表现之探讨

蔡介腾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专任教授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表现有其重要的角色,从经文文字的传抄,或是佛教语录的书写传递等,都是经由书写文字来呈现,书法自然成为传递佛教精神的一部份。从汉代以来的佛经翻译开始,佛教的思想逐渐趋向与汉字文化做深度结合,所以经由汉文字的书写而将佛教的精神传递,使得佛教广布于中土。 而其中佛教的禅宗思想对于文人的影响更为深入,主要是教义不拘束于宗教的形式仪轨,而着重在精神义理的认识,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从郑玄与朱熹注「绘事后素」探讨孔子的文质观与人格美学

孔令宜


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谈论「绘事后素」的问题,汉儒郑玄与宋儒朱熹分别为之作注。汉儒郑玄注,偏于荀子隆礼的系统;宋儒朱熹注,偏于孟子性善的系统,两者进路虽有不同,但均欲成就圣人之教。曾昭旭在《良心教与人文教》一书阐明儒学的宗教面向,〈从仁道论儒家对终极的体现〉一文阐释良心教与人文教是仁道的两端,笔者本文探讨儒家人文教之中的仁学人格论美学。本文试图以郑玄与朱熹对「绘事后素」切入点的不同,重新探讨文与质在孔子思想中本末与体用的关系,并经由文与质的绾合,塑造出孔子心目中完美的人格为讨论的主轴。现代学术论文关于「绘事后素」问题的讨论,多是以美...

论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戏曲形成之影响

孙玫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教授


大多数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本土原生的戏剧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中国成熟的戏剧即戏曲,则是直到宋元时期才正式形成。中国戏曲的史前期之所以如此之长,是因为中国的叙事文学长期欠发达。从汉代开始,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逐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大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想象力的发展。就文学艺术而言,中国中古文学艺术的面目为之一变,变得丰富多彩、神奇绚丽,一派新的气象。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刺激了讲唱艺术的繁盛,唐代讲唱文学空前大发展。这一切都为其后戏剧文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戏剧文学的出现,则使得中国原本就历史悠久的演剧...

行云自在──夏荊山〈白衣观音〉对南宋牧溪画作的承继与开拓

吴蕙君


世新大学中文系研究所博士生、兼任讲师


夏荊山居士于 1950 年,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观看夏居士的画作,佛像绘画占很大的比重,应与夏居士在 1988 年,体会到佛像微妙之境,发愿余生只画殊胜的佛像画有很大的关联。在夏居士 众多的佛像画中,观音佛画最多,几达三十多件,工笔、水墨、白描画法兼有,观音的造像也呈现诸多样貌,有:一叶、水月、红竹、莲花、白衣、禅定、童子拜观音等。其中题名为〈白衣观音〉,或以白衣观音与吉祥图案的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观音〉与南宋牧溪〈白衣观音〉的造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荊山《庄严宝像》题画文辞探析——兼论台湾古典诗中的题画之作

顾敏耀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夏荊山为我国当代传统书画大师,尤其擅长佛教题材绘画,其工笔重彩之精致,勾勒线描之细腻,栩栩如生,风韵独特,足以令人披览不倦,心往神驰。目前探讨其画作之相关论文已有多篇,诸如杨企霞〈夏荊山观音佛画之研究〉、陈炳宏〈夏荊山佛教绘画之「罗汉像」风格浅评〉、庄丽华〈发现夏荊山佛画境界在视觉艺术的创新与明心〉等,皆能深入阐发其画作所蕴藏的深刻意涵。此外,其实夏荊山在诸多画作之上往往亦有相关题辞,其内容也有值得深入考究之处,有的是单纯题上画作题名,有的则是题上佛经或是前贤所编集之诗文。还有的是画家自己所撰之文辞,例如有一幅〈钟魁观涛图〉,除了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