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偶像起源再探 2019-06-13 | 佛學與禪學研究, 研究論文 何志國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摘要 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於 1 世紀早、中期,其代表是卡特拉坐佛造像碑和斯瓦特布特卡拉一號寺院佛像。秣菟羅「四天王奉缽」、帝釋天訪問、「王與佛陀」,布特卡拉「太子決意出家」和「梵天勸請」等佛傳故事圖中出現了可能最早的佛像。構圖來源於西元前 2-1世紀的巴爾胡特和桑奇雕刻的影響。造像手勢和銘文特徵顯示,釋迦菩薩和佛陀形象的出現借鑒了中印度地區傳統悠久人格神——藥叉神等人格神。 學者簡介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佛教美術和美術考古。累計發表論文 134篇,出版專著...
墨韻詩意‧禪畫寒拾——論夏荊山〈寒山拾得圖〉之筆墨表現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楊偵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書畫藝術史論組博士 夏荊山畢生精研佛像繪畫與禪思書藝,師古和合得藝境高妙,書畫頗富禪理與教化之功,夏居士繪有幾幅「寒山拾得圖」採用減筆描繪技巧,展現禪畫意境妙趣,相傳寒山、拾得為唐代詩僧,也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之化身,亦稱「和合二聖」,人物形象之煉整有不同的宗教特質,畫中詩僧寒山與拾得形象受到宋元時期佛教禪宗盛行之影響,筆簡意足的道釋人物尊者像飽含禪意,題材與風格別具禪機畫趣。本文取材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夏荊山中國佛像畫集》及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荊山e廊」典藏的寒山拾得圖為研究材料,就圖像之筆墨特質、意蘊與章法論,夏荊山用筆墨韻多層次、題跋...
達摩祖師形神之美研探——以夏荊山居士之畫作為例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余宥嫺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兼中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六世紀時一名外國僧侶「菩提達摩」渡海到南北朝時的中國宣揚佛教,他在中土傳法時的特殊經歷及其創發的「壁觀」修心禪法等,致使後人附會形塑出「達摩」諸多傳奇性故事與形象。宋初《景德傳燈錄》即收納了十世紀左右關於「達摩」的傳說事蹟、語錄,並登錄入藏,達摩被定位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後一祖,視為中國禪宗初祖,人稱「達摩祖師」。...
夏荊山居士鍾馗系列畫作藝術初探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邱嘉瑩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生 夏荊山居士十六歲時,拜畫家郭味蕖習丹青,後遍尋各地名師以拓展繪畫成就,習得多種繪畫技法,諸如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在此過程中始接觸佛教並深受吸引。夏居士之書畫皆饒富中國藝文底蘊,於國際間提升中國畫藝之地位,長期致力於佛學藝術,書畫傳遞出的悲智感動著許多人。夏居士的繪畫作品有山水人物、菩薩、羅漢達摩、鍾馗及觀音等系列,本文以夏居士鍾馗系列畫作為範圍,深入析論其藝術內涵與特色;嘗試探求夏居士在鍾馗系列繪畫作品之創作意涵及藝術特色?此系列傳遞出何種美學價值與淑世精神?本文以「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之繪畫藝術作品為範疇,聚焦於...
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以張大千居士與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1961年)為分析 2018-06-01 | 夏荊山相關研究, 研究論文 范俊銘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視覺圖像可以勾勒出畫者心理的潛在認知,書畫藝術可視為其潛在認知之投射表像,可探究出個人的心理經驗,對於其心理途徑和經驗解說,有不同的差異解說。 本文以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為比較分析,首先、冰山隱喻理論概說:以冰山理論作為潛在意識的隱喻,逐層介紹七面層次,常人中的最深層—潛在認知,可視為常人外顯行為的動機與根源。 其次、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分析:畫者之心理的潛在認知,影響其繪製出圖像文字,尋覓出內心抒發的管道;本研究以書畫藝術為分析脈絡,可理解出自我的象徵符號,提出從書畫藝術作為潛在心理認知傳達之立論。...
似豪似狂是貫休—析論貫休「法華」入世精神下之詩歌及人格表現 2018-06-01 | 佛學與禪學研究, 研究論文 范寧鷳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歷來對晚唐詩僧貫休禪師在社會寫實詩及邊塞詩的書寫上,往往評其入世精神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所致,然而,昔人對於貫休詩之研究實忽略《法華經》對其生命及文學影響。故本文乃由此切入,探討其此類詩歌書寫內涵之另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