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荊山居士鍾馗系列畫作藝術初探

邱嘉瑩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生


夏荊山居士十六歲時,拜畫家郭味蕖習丹青,後遍尋各地名師以拓展繪畫成就,習得多種繪畫技法,諸如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在此過程中始接觸佛教並深受吸引。夏居士之書畫皆饒富中國藝文底蘊,於國際間提升中國畫藝之地位,長期致力於佛學藝術,書畫傳遞出的悲智感動著許多人。夏居士的繪畫作品有山水人物、菩薩、羅漢達摩、鍾馗及觀音等系列,本文以夏居士鍾馗系列畫作為範圍,深入析論其藝術內涵與特色;嘗試探求夏居士在鍾馗系列繪畫作品之創作意涵及藝術特色?此系列傳遞出何種美學價值與淑世精神?本文以「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之繪畫藝術作品為範疇,聚焦於...

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以張大千居士與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1961年)為分析

范俊銘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視覺圖像可以勾勒出畫者心理的潛在認知,書畫藝術可視為其潛在認知之投射表像,可探究出個人的心理經驗,對於其心理途徑和經驗解說,有不同的差異解說。 本文以夏荊山居士之「高仕圖」為比較分析,首先、冰山隱喻理論概說:以冰山理論作為潛在意識的隱喻,逐層介紹七面層次,常人中的最深層—潛在認知,可視為常人外顯行為的動機與根源。 其次、跨界藝術傳達的潛在心理認知分析:畫者之心理的潛在認知,影響其繪製出圖像文字,尋覓出內心抒發的管道;本研究以書畫藝術為分析脈絡,可理解出自我的象徵符號,提出從書畫藝術作為潛在心理認知傳達之立論。...

禪與石濤之筆墨表現析探

吳恭瑞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副教授


石濤(1642-1707)所著的《畫語錄》語意深奧,內容涵蓋博大,立論引用儒、道、釋之哲理,呈現開放性、多義性、多層次的解讀空間,往往同一則畫論,會因為讀者個人創作經驗、生活閱歷的不同,在解讀上呈現相當多元的觀點。對於近現代華人從事書畫藝術創作,更是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除了關注禪學對石濤的書畫創作與理論體系的影響之外,更藉由石濤對於「一畫」的相關論述與山水作品裡皴法的筆墨表現,進行更深入的印證。...

漢匈和親的跨文化解讀 ——以“昭君和親”為例

劉召明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


漢匈和親是中國古代和親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漢匈和親的重要參與者,王昭君向來被歷史學家賦予極高的歷史地位,而且在文學發展的歷史上,也被作為重要的文學形象漫衍不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昭君其人其名不僅在匈奴族後裔——土耳其的歷史研究中湮沒無聞,而且所有和親的公主及其隨從被汙名化為間諜。為什麼中土兩國對同一歷史人物的研究有冰火之異,評價有霄壤之別?究其原因,既有土耳其歷史學家對於漢匈和親歷史背景的認知偏差,也有中國歷代文學家對歷史人物王昭君的過度演繹與渲染,更有不同文化之間對於和親現象本身的錯位解讀。...

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美學及其實踐

賴賢宗


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本文就中華當代茶道的本體美學及其實踐發展,加以討論。傳統的中華茶文化包含佛教的禪茶、道家的道茶、儒家的茶禮,以及在上個世紀的下半葉在台灣發展的茶藝,台灣二十世紀的茶藝以文人茶的觀點融會了禪茶、道茶、茶禮,主要是以美感的平台來呈現。現在走入二十一世紀,當代中華茶道的新創造,需要更加深入涵化儒釋道三家文化,並且探索與表現審美的本體,不停留在美感的感受、外在的儀式或表演,而且要能夠以審美所感通的本體來立命,實踐當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學。因此,禪茶、道茶、茶禮的本體詮釋涉及到的是本體美學。李澤厚建構的華夏美學是一種本體美學,他所著的美學著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