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般若.丹青:2019夏荆山学术研讨会
  • 般若.丹青:2019夏荆山学术研讨会

作者:

范俊铭


任職機構、職稱: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摘要

本文、前言:神圣与世俗,如同两极对立的关系;但亦有另一层面的解释,从世俗面跨越到神圣面,二者之间有象征作为桥梁,链接这二层面的相接;神圣藉由世俗物体(或对象、实体等)作为象征,可以展现出神圣的向度。神圣与世俗的论点不仅适用于宗教层面,也可应用在常人的周遭生活;藉由世俗物体,透过象征的功能性,转换为神圣的空间或时间,如自然景物、艺术图像、文字书画、图腾标志等,亦可发挥其象征建构的功能。

其次、核心理论——圣与俗的象征建构:探讨神圣与世俗的理论概说、象征建构的功能等,神圣与世俗的对立共存、或对立并存,在现世生活中,大体是通过「象征」达到,依利雅得称之为「神话模型」(the mythical pattern);神圣与世俗的对立,不单是属天与属地的两极对立范畴,以光明与黑暗、仁慈与战栗、白昼与黑夜、创造与灭亡等亦可作为矛盾的说明,神圣与世俗不仅仅是建构于宗教与非宗教的概念,也是存在于常人的日常生活中。象征作为神圣与世俗的连接,在诸多神话故事中,多以悬崖、峭壁、冰山夹缝、神秘山口等,几乎是不存在、诡谲的通道,作为从世俗到神圣、地域到天堂的象征体系;在宗教的层面而言,象征指出常人参与的真实处境,藉以活在神圣、奥秘的范围,说出常人与宇宙的对应位置。

第三、以夏荆山居士的「竹林七贤图」为分析:神圣与世俗的对比,藉由象征作为联络,使世俗事物可以因此转换为神圣时间、或神圣空间;艺术图像可以作为象征的功能性表示,一面视为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另一面则表现出创作者的内心境界。藉由观赏、注视创作者的创作,可以进入其另一层面的更深意涵,如同世俗转换至神圣的象征。

本段落以夏荆山居士的「竹林七贤图」为分析,以单独阐释的展示专题,探讨该画作的神圣境界。

第四、结论:按伊利亚德的观点而言,神圣与世俗是常人生活的一体兩面;神圣的体验有超越常人日常经验之向度,神圣的特质是透过世俗事物的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向常人揭示何谓「神圣」。常人藉由神圣空间、神圣时间的臨在,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存在的秩序和超越;体验神圣的同在,在秩序之中超越物质的世俗层面。

以夏荆山居士的「竹林七贤图」为分析,其特有的书画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融合着神圣与世俗的象征建构,成为极具特色的图像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