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 发表于107年6月「笔墨之间:夏荊山学术研讨会」

作者:

余宥娴


任職機構、職稱: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兼中国科技大学通识中心讲师


關鍵詞:

达摩、禅宗、形神论、庄禅一体、夏荊山


六世纪时一名外国僧侣「菩提达摩」渡海到南北朝时的中国宣扬佛教,他在中土传法时的特殊经历及其创发的「壁观」修心禅法等,致使后人附会形塑出「达摩」诸多传奇性故事与形象。宋初《景德传灯录》即收纳了十世纪左右关于「达摩」的传说事迹、语录,并登录入藏,达摩被定位为印度佛教二十八祖的最后一祖,视为中国禅宗初祖,人称「达摩祖师」。
即便达摩的图像于盛唐时已出现,但在形象上未有突破,仍旧如罗汉或比丘样貌。南宋后因禅画兴起,具创意性的达摩图像便从传统窠臼中跳脱出来,专属达摩祖师的图腾式符号于焉形成-胡貌梵相、双目炯然、腮络须、大耳环、额头高广、头戴风帽等等,姿势或坐或立,诠释达摩一苇渡江、面壁禅坐、慧可断臂、只履西归等传奇故事。
佛画家夏荊山居士于72至83岁间绘制了39幅达摩画作,在质、量上不但相当可观,在图像表现方面尤有新意,极为难得。笔者窃以宗教哲学、绘画美学及图像学的角度切入,试以夏居士所绘之达摩画作为例,作为「达摩祖师形神美」之研探对象。拟透过画家深具佛学意涵的款识,以及达摩集智慧与自在于一身之祖师风范气韵、极妙参神的「形神美」图像分析,进而彰显夏居士藉绘画艺事与佛道相应,已臻逍遥自在、庄禅一体的精神境界,此为本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