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荊山居士于 1950 年,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观看夏居士的画作,佛像绘画占很大的比重,应与夏居士在 1988 年,体会到佛像微妙之境,发愿余生只画殊胜的佛像画有很大的关联。在夏居士 众多的佛像画中,观音佛画最多,几达三十多件,工笔、水墨、白描画法兼有,观音的造像也呈现诸多样貌,有:一叶、水月、红竹、莲花、白衣、禅定、童子拜观音等。其中题名为〈白衣观音〉,或以白衣观音与吉祥图案的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观音〉与南宋牧溪〈白衣观音〉的造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衣观音〉在禅宗绘画上,是一幅重要的画像,常以水墨技法表现,历来绘白衣观音佛像所在多有,至南宋牧溪始有开创,吴大素评此画:「意思简当,不费妆缀。」若说牧溪〈白衣观音〉展现的是一种率真、简逸豪放、自然清静,摆脱形似束缚的美感,那么夏居士沿用着牧溪白衣观音的造形,更加展现观音的慈悲、智慧,以及精致凝寂的美感。
本文拟从传移摹写、骨法用笔和传神写意三方面,探讨夏居士〈白衣观音〉对牧溪白衣观音造像的承继与开拓,并藉由白衣观音的画作,体察夏居士如何展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