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鎏金 金花银器─从唐代金银器的流转、模仿与转译看东西文化交流

凌春玉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系博士生


摘要 去年(2018),在高木森教授的引导,对于东西文化交流的议题注入更多的关注。特别对于中古时代东北亚、中亚、西亚、北亚……频繁的文化交流现象,尤其吸引我。所以想找个主题,去理解唐代多采多姿、蓬勃全盛的文化样貌,以及与「胡风文化」交流之间的影响,反映在物质文明之各个层面,体现了当时大规模东西文化交流的具体成果。...

宗教的可视化呈现——以“目连救母”为例

孙超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


摘要 本文以"目连救母"母题为例,关注中国古代佛教视觉文化和传统戏剧的仪式性实践。透过多种媒介(文本、石窟壁画、仪式、戏剧等)的表层现象,探索其发展演变及可视化呈现过程中的逻辑序列,即从记录仪式的叙事空间走向戏剧的想象空间。 学者简介 1989年出生,山东曹县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在读,师从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 (Eugene Wang)、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陈锽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的时空序列。2008年至...

莫高窟北周洞窟中新发现的隐秘图案及文字——兼议图谶瑞应思想与栏墙隐秘图案之关系

赵燕林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


摘要 在北朝晚期敦煌石窟的天宫栏墙装饰图案中,保存有多处隐秘图案及文字,图案主要为佛首、饕餮、鹿、动物交媾、三兔共耳等类。经笔者调查,发现这些隐秘图案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尝试性解读,并初步推测这些图案与汉魏以来流行极广的图谶瑞应思想,以及北周武帝灭佛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学者简介 1980年 6 月生,甘肃甘谷人,文学(美术史方形)硕士。现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古代美术史研究等工作。出版有 《兰州刻葫芦》、《兰州耿家脸谱》、《兰州黄河大水车》三部著作,发表《莫高窟第...

“灵山圣会”与“二佛并坐”: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图像结构与主题

白文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 249窟天地间的动静分明,实际是《法华经·序品》的释迦神力“六瑞”制造的既庄严又幻化的神奇空间,以表现永恒的释迦和灵山圣会的真实。天井图像结构分别对应欲界、色界,以及六道诸神的汇集,加上“二佛并坐”,实际是对释迦的《法华经》这“一大事因缘”出世的回应与期待:即永恒、万能的释迦可以维护世界秩序的期盼。 学者简介 1964年 2 月出生,西安人。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 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1986–1998年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96 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