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夏荆山先生的罗汉图创作——以拟南宋〈五百罗汉图〉为例

浅论夏荆山先生的罗汉图创作——以拟南宋〈五百罗汉图〉为例

在夏荆山先生的佛画创作中,罗汉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夏先生《五百罗汉图》,拟南宋《五百罗汉图》而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夏先生的《五百罗汉图》,不仅是中国罗汉艺术史上的重要环节,更是代表了当下中国罗汉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成就,甚而对于深入了解夏先生博大精深的佛画思想,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

read more
论净土三经与净土图像的渊源

论净土三经与净土图像的渊源

净土信仰以三经一论为核心。联系古印度的文化传统分析,鸠摩罗什译《小经》美化了莲花池,视之为极乐净土;康僧铠译《大经》进一步提出了"三辈往生",以莲花化生的方式作为往生极乐的具体途径。《观经》晚出,基于坐禅观想的要求,非常细致地具体化了净土三尊和极乐世界的形象特征,突破了大小二经的模糊性,又吸纳了华严信仰中的莲花座和莲花座佛像,使得净土信仰更加具象化。世亲着《往生论》明确提到了净土信仰借用了华严信仰的某些理念。就图像而言,中国的净土变相源于犍陀罗表现"莲花藏世界海"的穆罕默德那利浮雕,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造像则是华严五十二阶位的图像化,也是净土信仰进一步吸纳华严信仰的结果。古印度没有明确的阿弥陀佛崇拜,也没有流行西方极乐世界的图像表现,因而净土信仰主要是中国古代僧俗主动选择和主观意志的体现,净土变相主要是中国自我的创造。

read more
黑水城遗存卷首画研究

黑水城遗存<父母恩重经>卷首画研究

俄藏黑水城出土佛经卷首画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对经文内容形象而生动的体现,更具视觉效果,为推动佛教传播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欲对俄藏黑水城汉文《父母恩重经》卷首画进行考证研究,首先考察黑水城《父母恩重经》的版本,认为不同地区的佛经对西夏产生影响。然后对经文卷首画内容进行解析,并与敦煌壁画、绢画和大足石刻浮雕进行比较,探究黑水城卷首画与其他变相的不同之处和特点,分析仁孝时期《父母恩重经》翻译成西夏文及卷首版画流行的原因。

read more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壁画十六罗汉图像考察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壁画十六罗汉图像考察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代统合二年(984),在其后直至明代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十六罗汉壁画可能经历了先后超过两次的整体性重绘。与学界以往认识不同,本文认为从罗汉像造型来看,壁画初稿有可能创作于辽金时期。作者从弟子像中吸收灵感,描绘侧身行走样式的罗汉大像,表现佛陀子弟教化众生的功能。同时绘制二明王、降龙伏虎图像以为守护。再绘大致在元明之际,即目前学界一致认定的初绘层。绘制者很可能是对原有罗汉大像造型略做改动,又在罗汉下方增添小型人物画面,使诸尊者的世间教化功能得以具体化和世俗化。再增添以海水连缀的长卷式背景,以及释迦衣法图像元素,体现罗汉传承释迦佛法源远流长。三绘在明代中期,基本重描"再绘"之内容,明末又行局部涂改,增添罗汉燃灯等情节,强化传法思想。图像整体表现十六罗汉教化众生、传承佛法两大主旨,其图像意涵和造型特征在宋以来罗汉像中殊为少见。

read more
两宋“禅画”的美学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

两宋“禅画”的美学内涵及相关问题研究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美学内涵为核心,对“禅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梳理与界定。同时文章在与“文人画”的比较视域中,分析了禅画在风格上的类别与特点;并考察了二者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的不对等特征。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文章还分析了禅画在不同族群中的意义和价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