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书法——禅思精神融会书法表现之探讨

蔡介腾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专任教授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书法的表现有其重要的角色,从经文文字的传抄,或是佛教语录的书写传递等,都是经由书写文字来呈现,书法自然成为传递佛教精神的一部份。从汉代以来的佛经翻译开始,佛教的思想逐渐趋向与汉字文化做深度结合,所以经由汉文字的书写而将佛教的精神传递,使得佛教广布于中土。 而其中佛教的禅宗思想对于文人的影响更为深入,主要是教义不拘束于宗教的形式仪轨,而着重在精神义理的认识,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从郑玄与朱熹注「绘事后素」探讨孔子的文质观与人格美学

孔令宜


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谈论「绘事后素」的问题,汉儒郑玄与宋儒朱熹分别为之作注。汉儒郑玄注,偏于荀子隆礼的系统;宋儒朱熹注,偏于孟子性善的系统,两者进路虽有不同,但均欲成就圣人之教。曾昭旭在《良心教与人文教》一书阐明儒学的宗教面向,〈从仁道论儒家对终极的体现〉一文阐释良心教与人文教是仁道的两端,笔者本文探讨儒家人文教之中的仁学人格论美学。本文试图以郑玄与朱熹对「绘事后素」切入点的不同,重新探讨文与质在孔子思想中本末与体用的关系,并经由文与质的绾合,塑造出孔子心目中完美的人格为讨论的主轴。现代学术论文关于「绘事后素」问题的讨论,多是以美...

论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戏曲形成之影响

孙玫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教授


大多数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本土原生的戏剧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中国成熟的戏剧即戏曲,则是直到宋元时期才正式形成。中国戏曲的史前期之所以如此之长,是因为中国的叙事文学长期欠发达。从汉代开始,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逐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大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想象力的发展。就文学艺术而言,中国中古文学艺术的面目为之一变,变得丰富多彩、神奇绚丽,一派新的气象。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刺激了讲唱艺术的繁盛,唐代讲唱文学空前大发展。这一切都为其后戏剧文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而戏剧文学的出现,则使得中国原本就历史悠久的演剧...

《原型图像的召唤–生命蜕变之后的艺术创作救赎历程–以夏荊山佛像艺术价值为例》

聂雅婷


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助理教授


夏荊山居士的佛教艺术及生活印证表明着修行者的书画美学,夏荊山所画的 不是只是表象的画,而是画出生命体验的意象,这意象代表着他的一生修行。整体而言,夏荊山居士佛像艺术,是体现出一个真实修佛者的身体现象学,这种以 身体为道场,做为心体的观看,说明着夏荊山居士的佛像艺术是经过相当程度的 冥想,重构佛陀的意象。夏荊山先生无疑地乃是在观佛与画佛时,将自己修行当 中受到佛教原教原型的召唤转换成具体昼画符号图案以描绘其与佛的一场美丽 的会遇,这是一场人与神圣者的会遇。夏荊山居山旳书画艺术目的乃在于宗教意...

江晓航居士观音佛像画的传承探索

陈孟谊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博士生


佛像画之发展过程中,工笔白描与青绿设色分别在宋代发展至高峰,而清 末民初以后,随着西风东渐,在强调写生与光影的潮流下,传统佛像画逐渐失去一种因为信仰作画,发自心里所产生的高雅肃静之感,正当大家惋惜传统流失之 际,夏荊山居士与江晓航居士的两代传承,给了世人重新学习欣赏庄严与淡雅的 佛像画,从中看到佛 徒发愿力行的感人之作。 江晓航居士为台湾知名佛画家与观音画家,其创作师承夏荊山居士与姚梦 谷等名家,后来又上窥唐宋名家佛像画迹,在一生所做 500 多件作品中,观音画...

不「知」不「觉」,浅析中国佛像画展示的传播观念——以夏荊山中国佛像画为例

蔡静野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博士生


中国佛像画,既是宗教艺术,也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和中国绘画艺术既能够完美共存于一个艺术表现形式中历久不衰,引无数的贤能画略之才倾情于这项的事业,定有其亘古不变精神魅力。展览中国佛像画,陈列(display)容易,展示(exhibit)不容易;观看容易,知觉不容易,传播的观念决定传播的效能。策展,就是要把中国佛像画长久的渊源脉络与画家毕生执着的创作历程和心血杰作,这些无法剥离的线索巧妙的梳理在一个展览空间,创造不知不觉的轻松知觉情境氛围,把这些看似复杂的、悠长的、形而上的哲理意涵,以深入浅出的理念翻译成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展示语言,无论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