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检武当山骞林树、骞林茶的道茶文献与其丹道实践

赖贤宗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艺术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所长


本文第一节先从口传文学与神话传说为导,来切入武当山的道茶文化之氛围。第二节与第三节考察骞林树以及骞林茶。第二节考察东晋乃至宋元时代的骞林树在道教文献中的记载,论述骞林树进入道教史乃是与月华法、月魄法的修练有关。关于骞林树的早期文史记载,一般学者运用的乃是《云笈七签》卷二十三,此书是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张君房编。但是实际上同样的文字已经出现在东晋时代(公元317-419年)的《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所以「骞林树」的文献纪录比现在一般所知道更提前了700年,而且可以确证千百年来一直是在内丹术的月华法、月魄法的修练脉络...

汉匈和亲的跨文化解读 ——以“昭君和亲”为例

刘召明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汉匈和亲是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匈和亲的重要参与者,王昭君向来被历史学家赋予极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被作为重要的文学形象漫衍不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昭君其人其名不仅在匈奴族后裔——土耳其的历史研究中湮没无闻,而且所有和亲的公主及其随从被污名化为间谍。为什么中土两国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冰火之异,评价有霄壤之别?究其原因,既有土耳其历史学家对于汉匈和亲历史背景的认知偏差,也有中国历代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过度演绎与渲染,更有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和亲现象本身的错位解读。...

中华当代茶道的本体美学及其实践

赖贤宗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艺术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所长


本文就中华当代茶道的本体美学及其实践发展,加以讨论。传统的中华茶文化包含佛教的禅茶、道家的道茶、儒家的茶礼,以及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在台湾发展的茶艺,台湾二十世纪的茶艺以文人茶的观点融会了禅茶、道茶、茶礼,主要是以美感的平台来呈现。现在走入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华茶道的新创造,需要更加深入涵化儒释道三家文化,并且探索与表现审美的本体,不停留在美感的感受、外在的仪式或表演,而且要能够以审美所感通的本体来立命,实践当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学。因此,禅茶、道茶、茶礼的本体诠释涉及到的是本体美学。李泽厚建构的华夏美学是一种本体美学,他所著的美学著作《美...

传统水墨人物画创作特征之传衍— 以夏荊山佛教绘画为例

陈炳宏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副教授


「平面绘画」的创作特征,除了绘画载体的客观限制外,其特有在平面的二度空间上创造立体三度空间的绘画形式,在中西绘画史上都曾是主导千年艺术主流的创作形式;而在过去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中,人物画的「形式美学」、「表现内容」,「创作技巧」自成一格,亦能结合山水绘画图像元素,在中国的绘画创作中一脉相承。相较于西洋绘画的形式特征,「人物画」除了线条勾勒的造形美学以及「书写性」笔墨的挥洒外,在创作题材上也因时代特征与精神需求,于历代绘画艺术中形成许多以宗教题材为表现之绘画作品。此种风向之传衍,至今未因时代更替而消退。本研究主要藉由传统人物画创作美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