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检武当山骞林树、骞林茶的道茶文献与其丹道实践

赖贤宗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艺术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所长


本文第一节先从口传文学与神话传说为导,来切入武当山的道茶文化之氛围。第二节与第三节考察骞林树以及骞林茶。第二节考察东晋乃至宋元时代的骞林树在道教文献中的记载,论述骞林树进入道教史乃是与月华法、月魄法的修练有关。关于骞林树的早期文史记载,一般学者运用的乃是《云笈七签》卷二十三,此书是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张君房编。但是实际上同样的文字已经出现在东晋时代(公元317-419年)的《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所以「骞林树」的文献纪录比现在一般所知道更提前了700年,而且可以确证千百年来一直是在内丹术的月华法、月魄法的修练脉络...

汉匈和亲的跨文化解读 ——以“昭君和亲”为例

刘召明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汉匈和亲是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匈和亲的重要参与者,王昭君向来被历史学家赋予极高的历史地位,而且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被作为重要的文学形象漫衍不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昭君其人其名不仅在匈奴族后裔——土耳其的历史研究中湮没无闻,而且所有和亲的公主及其随从被污名化为间谍。为什么中土两国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冰火之异,评价有霄壤之别?究其原因,既有土耳其历史学家对于汉匈和亲历史背景的认知偏差,也有中国历代文学家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过度演绎与渲染,更有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和亲现象本身的错位解读。...

中华当代茶道的本体美学及其实践

赖贤宗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民俗艺术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所长


本文就中华当代茶道的本体美学及其实践发展,加以讨论。传统的中华茶文化包含佛教的禅茶、道家的道茶、儒家的茶礼,以及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在台湾发展的茶艺,台湾二十世纪的茶艺以文人茶的观点融会了禅茶、道茶、茶礼,主要是以美感的平台来呈现。现在走入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华茶道的新创造,需要更加深入涵化儒释道三家文化,并且探索与表现审美的本体,不停留在美感的感受、外在的仪式或表演,而且要能够以审美所感通的本体来立命,实践当代茶道之中的生命美学。因此,禅茶、道茶、茶礼的本体诠释涉及到的是本体美学。李泽厚建构的华夏美学是一种本体美学,他所著的美学著作《美...

行云自在──夏荊山〈白衣观音〉对南宋牧溪画作的承继与开拓

吴蕙君


世新大学中文系研究所博士生、兼任讲师


夏荊山居士于 1950 年,拜南亭法师为师,皈依佛门,发愿将此身心奉献于佛陀,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观看夏居士的画作,佛像绘画占很大的比重,应与夏居士在 1988 年,体会到佛像微妙之境,发愿余生只画殊胜的佛像画有很大的关联。在夏居士 众多的佛像画中,观音佛画最多,几达三十多件,工笔、水墨、白描画法兼有,观音的造像也呈现诸多样貌,有:一叶、水月、红竹、莲花、白衣、禅定、童子拜观音等。其中题名为〈白衣观音〉,或以白衣观音与吉祥图案的组合有非常多件,夏居士〈白衣观音〉与南宋牧溪〈白衣观音〉的造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夏荊山《庄严宝像》题画文辞探析——兼论台湾古典诗中的题画之作

顾敏耀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夏荊山为我国当代传统书画大师,尤其擅长佛教题材绘画,其工笔重彩之精致,勾勒线描之细腻,栩栩如生,风韵独特,足以令人披览不倦,心往神驰。目前探讨其画作之相关论文已有多篇,诸如杨企霞〈夏荊山观音佛画之研究〉、陈炳宏〈夏荊山佛教绘画之「罗汉像」风格浅评〉、庄丽华〈发现夏荊山佛画境界在视觉艺术的创新与明心〉等,皆能深入阐发其画作所蕴藏的深刻意涵。此外,其实夏荊山在诸多画作之上往往亦有相关题辞,其内容也有值得深入考究之处,有的是单纯题上画作题名,有的则是题上佛经或是前贤所编集之诗文。还有的是画家自己所撰之文辞,例如有一幅〈钟魁观涛图〉,除了写上...